史树威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以产业链视角促进我市钢铁、镁制品行业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结合市商务局和大石桥市人民政府的协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推进钢铁、菱镁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工作情况
(一)加强政策引领
围绕我市钢铁、镁质材料等七条工业重点产业链,市发改委编制印发了《关于高质量做好全市重点工业产业链项目谋划工作的指导意见》(营发改工业〔2023〕52号),发挥政府指导职能,积极引导我市企业谋划建设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提链项目,补齐短板弱项,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发展。
(二)不断壮大生产规模
2023年,钢铁行业现有规上企业50户,1-5月份完成产值377.5亿元,增长0.9%,增加值增加14.9%,营业收入339亿元,下降11.3%。
2023年,我市镁产业规上企业数量已达到228户,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的31.9%。1-5月份,镁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6.4亿元;营业收入100.2亿元;利润1.19亿元;应交增值税2.2亿元;耐火材料制品产量197.4万吨。金龙、青花、嘉晨、奥镁、濮耐等5户头部企业的营业收入已占到全市镁产业集群总营收的37.6%。镁质耐火材料制品、硫酸镁肥和电工级氧化镁粉三种产品的年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三)稳步提升科技水平
在全市钢铁及深加工企业中,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鞍钢鲅鱼圈钢铁分公司、日钢营口中板在中国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进入特强(A级)企业行列。
我市镁产业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余家,瞪羚企业6家,雏鹰企业10家。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6家,市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18家。5家省实质性产业联盟,14家联盟市实质性产业联盟。1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9个科技项目列入省级“揭榜挂帅”科研攻关项目,34个项目列入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我市已开发生产的镁质材料产品中,列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5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新产品奖和专利奖69项,其中国际领先19项,国内领先39项,目前,我市高新技术镁制品种类、产量均已位居全国第一。
(四)不断提升装备水平:
我市钢铁生产企业现有1200立方米以上高炉6座,120万吨以上转炉9座,已形成炼铁能力1600万吨、炼钢能力1700万吨、热轧能力1800万吨。鞍钢鲅鱼圈钢铁分公司5500mm宽厚板轧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轧机,可生产宽度大于3200mm、长度大于13000mm、最大单重60吨钢板。营口中板5000mm宽厚板生产线是国内装备水平最高的全自动双机架宽厚板生产线,满足最大厚度400mm,最大宽度4.8m,最大长度26m高品质宽厚板产品生产需求,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知名度。
我市镁产业现有采矿设备334台,轻烧窑610座,重烧窑245座,高纯3座,电熔炉386台,各种液压机、摩擦压力机770台,超高温隧道窑50条,干燥窑351条,不定形生产线149条。镁产品企业设备数量及其自动化、半自动化水平居全国第一位,部分深加工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我市自动监控超高温隧道窑、智能搬运机械手、全自动数控镁碳砖生产线,万吨液压机等。
(四)行业布局逐步完善
钢铁以老边区钢铁工业园、鲅鱼圈区为重点区域,重点发展高技术船舶用钢,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用钢,汽车等机械行业用高强钢,建筑结构用高强度抗震钢筋、钢板及型钢,高强度高韧性工程机械用钢等产品。
我市菱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营口南楼经济开发区和大石桥市经济开发区两个园区,产业基础雄厚,是国家镁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级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全国镁质耐火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镁都”,特别是在2021年示范基地被国家工信部更名为“无机非金属材料(镁质耐火材料)· 辽宁营口大石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 存在的问题
1.项目建设不尽合理,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从在建项目看,我市钢铁、菱镁产业项目不多,受技术和市场制约,高附加值项目建设步伐不快。
2.产业链条需要继续完善。行业同质化严重,区域下游产业互动不足,产业链匹配弱;铁矿石、菱镁矿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3.企业缺乏创新热情。企业研发能力偏弱,创新动力不足,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仍很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市场低迷,产品价格偏低,国外订单大幅减少,利润下降,在研发投入上相对较少,产业创新和资源丰富的优势未能很好的发挥。
4.集群效应有待提升。区内产业关联度低,上下游配套程度仍需不断加强。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风险管控水平能力需要继续增强。
三、下步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供需失衡将是制约我市钢铁、菱镁行业发展的重大挑战,我们要清醒认识行业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一方面,我们要督促钢铁、菱镁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严禁新增或变相新增产能,同时要引导企业在规范化、低碳化、集约化、智能化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力争实现新突破。另一方面,我们要激励企业在工艺技术上不断加以改进,优化原料结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1.强链,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做强中游产业。围绕企业主体创新,引导企业开展自主研发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研发高品质钢产品;围绕数字经济与钢铁、菱镁产业融合,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在生产场景的全面应用,引导企业借助数字技术重塑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和业务模式,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支撑各业务环节的决策,促进钢铁、菱镁企业数字化转型。
2.延链,积极延伸发展下游产业链。依托我市产品优势和地域优势,发展高附加值下游产品链;围绕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延长项目链;将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对高端材料的需求,转变为产业的发展方向,引导我市钢铁、菱镁深加工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带动用品需求链。
3.补链,完善产业链条,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主要是依托港口运输和自由贸易区进出口政策优势,进一步降低铁矿石、煤炭等原材料物流成本,补齐产业链中空缺的产品,建立我市大型钢铁交易市场和物流集散中心等。
4.推进企业装备升级改造。根据我市现状,按照国家钢铁产能转换和项目备案办法,逐步推进我市现有钢铁企业装备的升级改造。鼓励钢铁企业发展2000立方米以上高炉,逐步减少炼铁装备数量,支持日钢营口中板公司炼铁高炉升级改造。积极推广镁质耐火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不断提高菱镁产品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生产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快建立现代生产体系;积极推广“三镁”治理新技术新装备,
5.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先行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我市钢铁、菱镁行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绿色、智能工厂创建,引导企业全流程绿色发展。
联系人:孟令群 电话:2919057
营口市工业和信息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