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关于重点扶持精准施策助力“老字号”焕发新光彩的建议》(第26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3-05-16

【字号:

分享: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重点扶持精准施策助力“老字号”焕发新光彩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数字辽宁、制造强省”战略部署,我市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围绕老企业智能升级、老企业服务化转型、老设备更新改造、老矿山老城区绿色转型和老品牌振兴发展等5项重点工作任务,加快推进改造升级“老字号”,推动“老字号”产业转型升级焕发新生机。                                               

一、“老字号”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重点“老字号”产业主要包括钢铁及深加工、石化、镁、纺织、装备制造、轻工等产业。其中钢铁及深加工、石化、镁等部分产业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1.钢铁及深加工产业。是我市工业支柱产业,2022年规上企业完成产值877.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9.4%。以鞍钢鲅鱼圈钢铁分公司、五矿中板公司等重点企业为代表,主要生产建筑桥梁、造船、机械、压力容器和管线等行业用钢,产品广泛应用于“一带一路”的孟加拉帕得玛大桥项目、科威特 LIMAK新国际机场扩建等重大项目上,受到行业内广泛认可。

2.石化产业。以营创三征、向阳科化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代表,在生产三聚氯氰、聚烯烃催化剂、双向拉伸聚酯薄膜(BOPET)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拥有世界最大的三聚氯氰生产企业和国内最大的聚烯烃催化剂生产企业,已初步形成聚烯烃催化剂等四大优势产业集群,未来发展前景广大。2022年规上企业完成产值294.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3.2%。

3.镁产业。以金龙、嘉晨、青花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代表,依托菱镁矿资源丰富优势和良好产业基础,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多家企业具有国内、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金龙集团、嘉晨集团、新发展集团分别是国内最大的镁碳砖、重烧镁砂和电熔镁砂生产企业,青花集团是亚太地区第一大碱性耐火材料生产企业,菱镁化工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化学法硫酸镁肥生产商和出口商。2022年规上企业完成产值23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0.5%。

4.纺织业。以中天蚕业、镁都制衣等重点企业为代表,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高档家纺面料及其制品、高档服装面料、高档柞蚕丝面料及制品等,部分产品已发展成为知名品牌。镁都制衣的休闲运动服装等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凤凰服饰、镁都制衣采用电脑数控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生产制造商。2022年规上企业生产服装945.81万件、布390万米。

5.装备制造业。以金辰机械、新东北电气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代表,重点发展大型透平压缩机组、输变电设备、专用改装车、太阳能电池自动化生产线、汽车保修检测设备等领域。以汽保产业为特色,享有“中国汽保业的摇篮”和“中国汽保产业基地”的美誉,产品国内市场覆盖率超过85%,销往37个国家和地区,截止2022年底,汽保产业共有生产和销售企业127家,完成生产总值75亿元。

6.轻工业。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塑料包装、食品制造三大产业,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以精品粮油为重点,2022年规上工业产值184.4亿元;塑料包装行业以辽宁东盛集团为龙头,2022年规上工业产值18.5亿元,以辽宁塑料包装制品出口产业联盟为纽带,推进包装行业一体化进程,延伸包装工业产业链,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塑料包装品牌;食品制造业,以大红食品、海纳食品为重点,2022年规上工业产值10.6亿元。

二、推进“老字号”产业发展工作开展情况

1.编制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工作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编制我市《关于开展改造升级“老字号”工作实施方案》,并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印发,成立工作专班,明确20项重点任务及责任部门。2022年,省政府印发《辽宁省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对改造升级“老字号”工作做出明确部署。

2.助力轻工“老字号”企业焕发新机。以强化创新,提升产品力为突破口,加快“老字号”扩大产能、品牌创新等项目落地,推动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盘活原东北钢琴厂资产,助力“诺的斯卡”品牌占领市场,重新打造营口乐器品牌。引导企业积极参加上海乐器展、深圳文博会、沈阳国际糖酒食品交易会等知名展会,扩大品牌和企业影响力。以规上企业为骨干,鼓励企业推进生产线全流程数字化改造,强化“上云用数赋智”理念,引领行业智慧发展,推动重点企业接入东北地区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二级节点,赋予机器、设备、产品,乃至数字对象“身份证”,打通标识背后的数据链,利用数字赋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3.推进菱镁产业绿色发展。组织开展六批国家级、七批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名单申报工作。辽宁奥镁公司、大石桥市美尔镁制品公司获评省级“绿色工厂”。实施工业炉窑节能环保改造,大力推广新装备新工艺。总投资0.9亿元的营口金泓源镁铝陶瓷有限公司新型窑外分解工艺锻烧氧化镁粉项目,已被省工信厅认定为辽宁省菱镁行业首台(套)应用,于2022年6月3日中试生产,年产量20万吨。总投资5200万元的大石桥市金华宇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工业窑炉节能环保改造项目,将拆除原有8座轻烧反射窑,新上高效节能环保炉窑,进行能耗指标减量替代和产能减量置换。

4.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取得重要成绩。为鼓励支持企业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评选工作。2020-2022年,成功推荐瑞华实业公司“矿山辅助运输系统”、北方制桶设备公司“M8系列200-208L钢桶高速自动生产线”等5户企业6个产品入选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帮助企业获得省保险费补贴项目资金342.1万元,市级奖励资金200万元。

5.推动智能化改造,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组织开展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申报工作,经国家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评审,景庭然新材料公司被纳入2022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组织开展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典型应用场景申报工作,鞍钢钢结构公司产品加工车间、新山鹰报警设备公司火灾自动报警产品车间、奧镁镁碳砖生产车间被评为2022年辽宁省数字化车间,信义玻璃(营口)公司、嘉里粮油(营口)公司、鞍钢股份公司鲅鱼圈钢铁分公司被评为2022年辽宁省智能化工厂。

6.强化科技支撑,突破发展难题。一是加强政策供给。按照“两个健康”的政策规定,先后出台《营口市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实施办法》等6个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已向民营企业兑现科技专项资金4000余万元。二是持续关键技术攻关,在钢、铝、镁、石化等主导产业实施“揭榜挂帅”关键技术攻关及先进技术转化应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培育行业领军企业,推进优势产业数字赋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三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审批流程,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把重点实验室、企业专业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与人才引育有机结合,发挥创新平台涵养技术人才的载体作用,实现人才引进来、留得住。

7.金融持续发力,支持企业发展。一是深入开展银企对接。线上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截至今年3月末,金融机构已通过平台为各类企业放款123亿元。线下开展银政企对接活动。组织12户重点监测工业企业融资对接会议,现场15家银行与企业对接,解决融资难题。二是服务重点项目攻坚。加大金融支持项目建设力度,努力提升金融要素精准对接,梳理项目融资需求233个,金额425.28亿元,目前初步与银行机构达成意向30个,金额153.37亿元。梳理企业融资需求70个,金额75.94亿元,与银行机构初步达成意向20个,金额21.19亿元。三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制定《营口市金融助企专项行动方案》,共计14条措施,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非银机构专业优势等方式,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8.强化引导,增强产业内生动力。一是通过项目建设引导产业升级。编制印发《关于高质量做好全市重点工业产业链项目谋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围绕汽保等“老字号”特色产业链,引导企业谋划建设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提链项目,补齐短板弱项,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发展。二是推荐参展助力产业品牌建设。认真组织我市特色企业参加2023年中国品牌日活动,将东北钢琴乐器公司向省发改委进行推荐。三是做亮文化品牌,推动老字号经济繁荣发展。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目前我市已公布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计111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7项,市县级等100项。在这些非遗项目中,路家传统酱卤技艺、熊岳望儿山果酒传统酿造技艺、营口八大散传统酿酒技艺等5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已被辽宁省商务厅公布为辽宁省老字号。

三、“老字号”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企业缺乏创新热情。企业研发能力偏弱,创新动力不足,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仍很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在研发投入上相对较少,产业创新和资源丰富的优势未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2.智能化水平不高,制约生产能力。多数企业缺乏网络化、智能化演进的基础能力,生产线陈旧,设备亟待升级改造,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制约企业生产能力;还有部分企业生产线设备不匹配,产能未实现最大化。

3.专业人才缺口大,影响企业发展。随着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高级管理人才、技术工人已无法满足生产要求。部分“老字号”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问题,现代年轻人倾向于高科技产业,从事劳动密集型传统工艺技术人员纷纷跳槽,技术人员和有管理经验的员工外流,影响企业发展。

4.品牌宣传和推广乏力,开拓市场能力有限。部分“老字号”企业品牌宣传力较为薄弱,忽视对“老字号”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不注重运用独有的文化去塑造品牌,延伸产业链,未能很好运用广告、公关等多种媒介进行主动宣传,宣传辐射范围有限,市场开拓艰难。

5.与发达地区政策有差距,影响企业投资意愿。近年来我省出台系列支持企业发展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南方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差距。部分企业去南方洽谈合作项目,合作伙伴因我省在购地、返税等支持政策力度低于江浙,最终选择在江浙投资,造成优质项目流失。

四、下步举措

1.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实施创新驱动、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支持推动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的企业扩大生产,提升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2.加快装备升级换代,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行动计划,鼓励引导企业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支持企业从生产工艺、生产线、生产车间智能化改造向工厂智能化改造拓展,推动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实现突破。按照环保、安全要求,鼓励企业应用先进实用装备技术实施节能和清洁生产改造。

3.多措并举,保障企业用工需求。落实“营口英才计划”,开展“筑巢引凤”专项行动,通过实施“带土移植”项目等方式吸引高端人才。继续实施高校优才选招计划,强化“引育用留”全链条保障,解决好各类人才后顾之忧。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增强职业教育主动应对社会和企业需求的能力,缓解技能型人才紧缺状况。

4.重视品牌建设,加大营销宣传力度。鼓励支持“老字号”企业明确品牌定位,创新品牌形象,加强同线上、线下媒体宣传机构合作,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深入挖掘“老字号”传统文化和精髓,扩大“老字号”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在政府主导的经贸洽谈、展示交易活动中,给予“老字号”企业展位和费用方面的优惠。组织“老字号”企业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5.开拓创新,突破地区发展困境。高度重视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客观全面分析政策服务软环境,优化地区政策供给,全面深化改革,下大力气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建立地区良好形象,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优质项目投资落户,充分发挥企业专班帮扶机制,畅通沟通渠道,一企一策研究企业发展难题,政府携手企业,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

联系人:史林林    电话:2919058


营口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