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信动态

政策加码 推动科技企业上市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17

【字号:

分享:


政策加码 推动科技企业上市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十四五” 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多次提及资本市场,所涉及内容包括“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全面实行注册制”“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等。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和带动行业成长的中坚力量。据统计,除去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25个地区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有关上市公司内容。其中,支持科技企业上市成为各地发力点。
助力科技企业上市
“十四五”规划中,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被不断提及,其中指出要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此外,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1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其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排在首位,并提出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在此背景下,多部门正展开新一轮部署,以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
一方面,工信部将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通过3-5年时间将培育1万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另一方面,科技部将启动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以企业为主导推动科技创新的新模式,包括在重点领域培育发展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围绕企业布局科研平台以及共性技术平台,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等。
地方层面也进一步提出培育和壮大科技企业的路线图。
山西发布了30家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将重点扶持精准培育,其中约半数为科技企业;陕西明确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及挂牌培育,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可获单户50万元奖励;上海将大力推进“浦江之光”行动,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福建将探索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新模式,加大种子企业储备和上市扶持力度;重庆则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支持科技企业上市。
布局“创新联合体”
在今年各地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建立“创新联合体”被频频提及,成为不少地方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为何多地不约而同地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未来金融科技集团CIO詹佳瑞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认为,因为出现了以下三种复杂的经济情况:
一是以往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关键技术受限成为严重制约瓶颈。二是国际竞争焦点日益集聚于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创新竞争力上,战略性行业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底层技术成为必争之地。三是面对未来产业的高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如何组织技术攻关成为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针对各地应当如何布局创新联合体,詹佳瑞表示,“政府既不能过多的进行行政干预,也不能没有政策支持。”各地还需综合考虑产业链基础、领军企业和科教资源等方面优势,布局创新联合体。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温珂表示,具体到产业链基础,应当选择地方具有优势特色的产业领域,能够保证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的产业生态相对完整。
作为创新联合体的主角,企业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詹佳瑞认为,企业可以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选择好合适的赛道,而不是盲从。此外,在有些专家看来,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需要进一步鼓励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利用市场力量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同时促进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要推出更多的融资工具和金融产品来调动社会资本活力,解决企业融资问题。进一步完善多元化资本市场体系,疏通科创板、中小板、新三板到主板市场之间的转板渠道,提高科技板块的影响力和资金获取能力,从而强化科技企业的融资能力。同时,要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等新的融资方式。
突破“卡脖子”问题
过去几年,我国不少领域技术从跟跑、并跑,再逐步到领跑,但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仍存在着明显短板。芯片、工业软件、种源等行业“卡脖子”问题仍旧突出,这导致不少上市公司在产业链环节面临颇为严峻的挑战。
“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还是坚持创新与转型,创新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效、有质量、开放式的创新。”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是技术本身,更需要政策、环境、人才等发挥综合效力。上市公司要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新动力,早日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在这场“科技创新攻坚战”中,关键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成为重中之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创新智库)副研究员金爱民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我国很多科技企业大多聚焦在应用环节,“卡脖子”问题的出现更多由于基础研究、原创科学成果等不够重视。科技企业要围绕所在行业的关键技术、器件、材料、装备等,从需求角度组织产学研各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的协同布局和联合攻关突破。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